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数据。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1.78亿元,同比增长12.37%,实现归母净利润1.90亿元,同比下降57.80%。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39亿元,同比增长11.29%,环比增长22.21%。实现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下降84.80%,环比下降2.78%。2024年全年毛利率为24.92%,同比下降15.60pct;净利率为8.47%,同比下降14.57pct。2024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7.20%,同比下降21.47pct,环比下降4.20pct;净利率为2.59%,同比下降19.57pct,环比下降1.24pct。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87亿元,同比增长37.20%,环比增长7.54%。实现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降40.98%,环比增长160.36%。毛利率为24.31%,同比下降9.27pct,环比增长7.11pct;净利率为7.15%,同比下降10pct,环比上升4.56pct。
市场竞争加剧,缬氨酸等主要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业绩。2024年公司多个项目按计划推进,核心产品产销量延续增长态势,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缬氨酸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利润承压。
新品推广取得积极进展。公司基于生物制造全产业链能力,在新产品布局方面持续加大投入,1,3-丙二醇、丁二酸、色氨酸、精氨酸等一系列新产品取得关键突破,有望开拓新市场空间;由公司牵头的“生物基聚酯纺织产业联盟”在安徽合肥正式成立,能够加速原材料国产替代和核心材料产业破局;与东华大学共建“生物基化学纤维联合实验室”,推动1,3-丙二醇—PTT纤维产业快速发展;与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有望在植物营养这一重要市场共同发力深化合作为全球种植者带来可持续的增值收益。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产能过剩风险;新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风险;境外销售风险。
公司业绩:公司发布一季报,25Q1营收107.4亿元,YOY+3.1%,录得归母净利润9.2亿元,YOY+6.1%,扣非后净利9.0亿元,YOY+7.0%,扣非净利实际YOY+17.2%,保持双位数增长,公司扣非净利增速符合预期,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是本期计提股权激励费用及参控股研发机构损益影响。
医药工业稳步增长,医美板块尚待恢复:(1)公司医药工业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25Q1实现营收(含CSO业务)36.2亿元,YOY+6.5%,录得合并归母净利8.43亿元,YOY+12.2%,创新药销售持续发力,其中CAR-T产品赛恺泽(治疗骨髓瘤)Q1有效订单稳步增加,目前已有70余家惠民保及商保将其纳入报销范围,乌司奴单抗(治疗银屑病)去年年末获批后已有超800家医院开具处方,预计今年销售可超过3亿元;(2)海外医美仍受到大环境影响,英国Sinclair25Q1营收2.4亿人民币,YOY-12.3%,国内医美子公司欣可丽美学则实现营收2.5亿,YOY-1.4%,但后续高端玻尿酸产品MaiLiExtreme5月将可上市,多功能面部皮肤管理平台PréimeDermaFacial也将于2025年内正式实现商业化销售,重组A型肉毒毒素YY001、能量源设备V30及Ellansé伊妍仕M型等核心医美产品国内上市申请均已获受理,有望于2026年获批,预计将会推动医美板块的业绩恢复;(3)公司医药商业板块表现稳健,25Q1营收69.3亿元,YOY+3.2%,录得净利1.2亿元,YOY+7.3%。
毛利率回升,研发费用增加:公司25Q1综合毛利率为32.9%,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主要是销售结构变化推动。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2.0%,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主要是研发费用率增加2.1个百分点。
盈利预计及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后续发展,集采边际影响减弱,创新药及医美新品将陆续上市推动业绩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净利润40.7亿元、47.8亿元、55.7亿元,YOY+15.9%、+17.6%、+16.5%,EPS分别为2.32元、2.73元、3.18元,对应PE分别为16X、13X、12X,给与“买进”的投资评级。
公司2024Q4实现营收17.04亿元,YoY+5.06%;归母净利润1.17亿元,YoY+50%;扣非归母净利1.12亿元,YoY+45.45%。毛利率为18.61%,同比下降0.06Pct。24Q4业绩整体符合预期,海外订单逐步释放,带动利润增长。
公司2025Q1实现营收8.31亿元,YoY+16.78%;归母净利润0.88亿元,YoY+71.56%;扣非归母净利0.86亿元,YoY+82.69%。毛利率为24.28%,同比提升0.73Pct。25Q1业绩同比高增,环比承压,主要受一季度国内淡季和海外订单交付结构影响。
光伏逆变器:国内外需求稳健增长,产品结构优化促进盈利提升逆变器业务24年营收27.5亿元,YoY-4.48%,毛利率22.55%,同比提升2.3Pct。2024年公司光伏逆变器出货25.1GW,同比提升7%。毛利率提升主要系公司积极布局印度、沙特、美国等海外市场,海外业务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整体海外实现收入11.6亿元,同比+69%,毛利率32.7%,较国内高12.98Pct。未来,公司持续深耕亚太、中东、欧洲等光伏需求高增以及成熟市场,带动公司全球光伏逆变器业务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储能PCS业务24年营收19.3亿元,YoY+0.05%,毛利率21.98%,同比提升5.81Pct。主要系公司减少盈利能力较差的系统集成业务,同时海外高盈利订单开始体现。公司在2021~2024连续四年国内市场储能PCS出货量排名中位列前二。展望未来,公司在PCS领域积累深厚,中东/印度业主方也有前期合作基础,熟悉海外规律后海外订单仍有提升空间。公司定位从国内PCS领军者走向全球专业化PCS领军者,估值有支撑。
2024年公司智能家电电控产品营收37.38亿元,同比+42.72%,营收占比达45.74%,公司总体在智能家电电控方向上将持续投入,扩大产能,提升品质,优化产品性价比,以全球视角进行更多业务布局及客户拓展,致力于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客户的未来需求。电源产品营收23.53亿元,同比+10.90%,营收占比28.80%。公司已与英伟达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服务器电源领域成为其指定的数据中心部件提供商之一。公司目前在服务器电源领域已推出高功率服务器电源架(Power Shelf)、服务器备用电源架(BBU Shelf)、超级电容组架(Power Capacitor Shelf)、高压直流输电系统(800V/570kW Side Rack)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IDC机房、户外基站。预计后续客户的大量需求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落地交付,电源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贡献来源。
业绩符合预期,Q1整体稳健增长。2024年总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17/13.41亿元,分别同比+5%/+6%;2024Q4分别为14.29/2.16亿元,分别同比+5%/-12%;2025Q1分别为9.59/1.90亿元,分别同比+3%/+2%。Q1毛利率同比提升,盈利能力整体稳健。2024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83%/26%,分别同比-0.4/+0.1pcts;2025Q1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82%/20%,分别同比+1.5/-0.1pcts。Q1销售费用率优化明显,管理费用率整体稳定。2024年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5%/8%,分别同比-1.3/+0.9pcts。2025Q1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7%/9%,分别同比-7.6/-0.5pcts。Q1经营净现金流承压,销售回款同比下滑。2024年经营净现金流/销售回款分别为7.44/53.48亿元,分别同比-57%/-5%。2025Q1经营净现金流/销售回款分别为-5.76/7.32亿元,其中,2024Q1经营净现金流为-1.02亿元,销售回款同比-21%。截至2025Q1末,公司合同负债9.36亿元(环比-0.13亿元)。
我们看好公司短期臻酿八号的增长,长期继续推进高端品牌建设,加大对新一代井台的消费者培育,聚焦前八大核心市场,打造浓香白酒头部品牌之一。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为2.90/3.16/3.50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6/15/14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前八大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典藏大师及井台销售不及预期等。
事件: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01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4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净利-43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5%/-7.3%。25Q1营收107亿元,同/环比-22.8%/-33.2%;归母净利-16.4亿元,同比亏损扩大但环比收窄;扣非净利-14.06亿元,同比亏损扩大但环比收窄;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6.71%/-15.5%,同/环比分别-11.8/-8.3pcts、+11.4/-1.7pcts,基本符合预期。
24年出货量快速增长,业绩持续承压。24年公司电池组件出货79.447GW(含自用1.544GW),同比增长39.2%,组件出货量位居行业前三,其中海外出货占比约49%维持高位,N型组件出货占比70%大幅提升56pcts;但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使业务营收666亿元同减14.8%,毛利率4.82%微利但净亏损。25Q1公司电池组件出货15.65GW(含自用33MW),同比微降2.8%,其中海外出货占比约45%,N型出货占比95.8%,已经本完成P型转N型升级。25Q1公司业绩持续承压,价格持续下滑跌破成本线,毛利率跌至历史最低-6.7%。
24Q4充分计提减值,25Q1现金流同比明显改善。24年规模效应下滑等因素下公司期间费用率6.59%同比+1.5pcts,其中财务费用率+1.2pcts;公司24Q4计提26.1亿元资产减值,影响全年净利率4.5pcts,主要系计提大额长期资产减值(PERC产能及电站资产等),最终归母净利率-6.64%同比-15.27pcts。25Q1公司期间费用率7.84%处于高位,但资产减值损失明显减少,归母净利率已越过24Q4低点,环比亏损收窄。25Q1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转正至7.87亿元,现金流管理见成效。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年营收706亿元/759亿元,归母净利2.2亿元/18亿元,EPS为0.07元/0.54元,对应PE为147x/18x倍,维持“推荐”评级。
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报告:能源平台价值凸显,电力交易空间广阔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79亿元,同比-5.2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50亿元,同比-141.44%。
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同比-0.1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03亿元,同比+117.53%。
能源数智化:营销2.0之后,拓展采集负控、新能源管理等产品线年,能源数智化业务实现收入21.47亿元,同比减少7.51%,主要系数字城市、工业互联网等业务剥离。2025年Q1,公司核心业务能源数智化稳健增长,在AI、采集负控、新能源管理、电力市场化等业务领域全面开展业务部署并取得积极进展,预计收入和利润主要体现在下半年。
能源互联网:能源平台价值逐步凸显,高质量增长可期。1)生活缴费,2024年公司的生活缴费平台服务的水电燃热等表计用户突破5亿户,平台日活用户近2000万。2)聚合充电,2024年公司年度充电量达到52亿度,高价值私家车用户充电量占比超过50%,公司上线“新电兔”AI充电助手,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找桩-充电-支付”全流程智能服务,有望筑高聚合平台壁垒,后续降低营销费用。3)虚拟电厂,2024年公司接入分布式光伏25GW,2025年Q1新增超10GW,并基于AI策略围绕充电场站、产业园区等场景打造智能微电网。
电力交易市场广阔,公司在用户触达、AI技术、牌照资质等方面走在前列。2024年公司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多省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基于AI预测模型年度整体交易电量超过19亿度,2025年Q1交易规模超过7亿度。公司已触达中小工商业用户、充电场站、产业园区等用户负荷资源和超过35GW分布式能源,并已在25个省份取得售电资质牌照,具备天然的电力交易基础。随着6月1日后新能源项目全面入市以及后续中小工商业用户逐步入市,公司电力交易业务发展有望与电力市场建设趋势共振。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是电力能源领域领先的科技企业,聚焦能源数智化、能源互联网双轮发展战略,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望为公司带来高速发展的新机遇。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2/6.68/7.4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28.0/21.9/19.6倍。我们选取国网信通、东软集团、国能日新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025-2027年PE均值为35.0/27.4/22.3倍,公司估值水平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电力市场建设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进步不及预期;用户转化不及预期。
内资独立第三方测试领军企业, 持续发力高端芯片测试领域。 公司自2016年成立之初, 明确独立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的商业模式, 先后开拓了晶圆测试、 芯片成品测试等业务, 持续聚焦高算力芯片、 先进架构及先进封装芯片、 高可靠性芯片的测试服务领域, 受益于市场复苏对测试需求增加和部分新客户进入量产, 公司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 高端产品测试业务占比明显提升, 2024年营收创出历史新高, 实现营收10.77亿元, 归母净利润1.28亿元。 同时, 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募集资金总额11.75亿元(含本数) , 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拟用于无锡项目和南京项目, 扩充晶圆测试和芯片成品测试产能, 集中于高端芯片测试产能扩充, 预计项目投产后90%左右的收入来自高端芯片测试;同时配置了较大比例的三温测试设备和老化测试设备, 便于更好地服务工业级、 车规级客户的高可靠性芯片测试需求。
芯片的高端化和封装制程的先进化提升测试费用占比, 2030E中国大陆千亿人民币芯片测试服务市场空间。 根据台湾地区工研院的统计, 集成电路测试成本约占设计营收的6%-8%, 假设取中值7%, 结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关于我国芯片设计业务的营收数据测算, 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为383亿元, 同比增长6%。 另据Gartner咨询和法国里昂证券预测, 预计2025年全球测试服务市场将达到1094亿元, 其中, 中国测试服务市场将达到550亿元, 占比50.3%;预计2030年全球测试服务市场将达到1379亿元, 其中, 中国测试服务市场将达到985亿元, 占比71.4%。
台资龙头京元电子的成长充分验证第三方测试服务模式符合行业分工趋势, 大陆市场空间巨大, 内资企业具备发展空间和赶超机会。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在“封测一体化” 的商业模式上, 诞生了“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 的新模式,“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 模式诞生于集成电路产业高度发达的中国台湾地区, 并经过30年的发展和验证, 证明了该模式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比封测一体模式, 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模式具有1) 在技术专业性和效率上的优势更明显; 2)测试结果中立客观, 更受信赖的优势。 全球最大的三家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京元电子、 欣铨、 矽格均为台资企业, 三家巨头较早地在中国大陆设立子公司并开拓业务。 但是, 除了京元电子的子公司京隆科技依靠中国台湾地区母公司的大力支持,发展较为顺利外, 其他两大巨头在中国大陆的子公司经营较为保守, 扩张缓慢, 从而为内资厂商创造了追赶的机会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扩产进度不及预期;客户订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数通领域多项产品技术突破,产品升级打开成长空间。通讯领域,公司可应用于AIDC及EGS/Genoa服务器平台的IO接口卡、CPU主板、交换机主板、800G光模块等高速PCB产品已实现量产,在高阶HDI、高速软硬结合板、高速FPC及超高层PTFE板、Birch stream平台高速PCB、1.6T光模块PCB等产品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开展了224G交换机、服务器OKS平台技术预研。2024年,公司顺利通过多个头部服务器客户的审核。
产能有序扩张,高端产品良率提升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目前,公司在国内拥有广东深圳、广东龙川、江西吉水、珠海金湾、珠海富山五大生产基地共12个工厂。珠海景旺是HLC、HDI(含SLP)两个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公司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灯塔工厂,定位AI服务器、光模块汽车智驾、高端消费等领域的高阶产品,目前AI服务器和高端光模块领域订单已批量出货,3Q24以来大幅扭亏,盈利能力改善迅速;泰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进入主体厂房框架阶段,即将封顶,主要面向海外汽车电子、算力客户,目前订单储备丰富,未来将根据订单指引分期建设。
由于年报更新,我们微调盈利预测,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为14.9/18.3/22.1亿元(25-26年前值为15.1/17.7亿元),同比增速27.4%/22.6%/21.0%,当前股价对应PE18/15/12x。我们看好公司汽车领域的卡位优势和数通高端产品放量潜力,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14.67亿元、同比-25%;2025Q1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19%。公司2024年营收402.23亿元,同比+17%;归母净利润14.67亿元、同比-25%。公司2024Q4营收100.60亿元,同比+24%、环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74%、环比-69%。受到政府补贴有所减少、存货减值与在建工程减值及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环比增加以及三元前驱体出货量环比下滑等影响,2024Q4公司利润表现承压。公司2025Q1营收107.87亿元,同比+16%、环比+7%;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19%、环比+115%。
公司三元前驱体材料领先地位稳固。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4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市占率为20.3%,连续5年位列行业第一。公司2024年三元前驱体实现营收161.63亿元,同比-26%;毛利率为19.97%,同比+2.01pct;三元前驱体产量为19.25万吨,同比-14%;海外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放缓致使2024年三元前驱体出货短期承压。我们估计2024Q4公司三元前驱体出货量近4万吨;2025Q1出货量近5万吨、环比显著改善。展望后续季度,欧洲新能源车需求稳中向好有望带动公司三元前驱体出货量显著提升。
公司钴系材料出货量快速增长,磷系材料加速布局。公司2024年四氧化三钴实现营收22.45亿元,同比-24%;产量为2.69万吨,同比+45%。公司四氧化三钴产品电压超过4.5V、技术实力领先;产品已应用于高端消费电子市场,并向智能穿戴、机器人等应用领域拓展。2024年公司磷酸铁实现营收6.79亿元,同比+107%。2024年公司磷酸铁产量为7.15万吨,同比+67%,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我们估计2024Q4公司磷酸铁出货量超4万吨;2025Q1磷酸铁出货量近3万吨。公司已经快速完成三代、四代磷酸铁转量产,高压实产品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公司镍资源产能快速放量,持续增益盈利能力。公司翡翠湾5.5万吨镍冶炼项目生产饱满,NNI6万吨项目已在2024年内实现达产、剩余2万吨估计2025年初陆续达产,中青首期两条产线月全面达产、剩余四条产线年内陆续投产。目前公司镍资源在建及建成产能达到19.5万金属吨。公司凭借全球首创富氧侧吹等冶炼技术,打通“红土镍矿-低冰镍-高冰镍-硫酸镍-三元前驱体”的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投资建议: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优于大市”评级。考虑到海外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放缓造成三元前驱体需求增长较慢、以及公司新业务发展前期对于盈利造成的短期压力,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37/25.03/31.13亿元(原预测2025-2026年为24.60/29.88亿元),同比+32%/+29%/+24%,EPS为2.07/2.67/3.32元,动态PE为16/12/10倍。
事件:巨化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4.62亿元同比增长18.43%,实现归母净利润19.60亿元,同比增长107.69%;2025Q1实现营业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归母净利润8.09亿元,同比增长160.64%。二三代制冷剂配额的实施,推动制冷剂供需格局和竞争格局的优化,叠加下业需求的改善,制冷剂产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率快速提升。
制冷剂景气持续上行,制冷剂价格大幅提升,公司作为全球制冷剂龙头有望受益:产品价格端,2024年,公司制冷剂、含氟聚合物材料、氟化工原料、含氟精细化学品、食品包装材料、石化材料、基础化工产品均价分别同比变动32.69%、-16.71%、23.19%、-43.80%-14.14%、0.03%、-14.27%。三代制冷剂配额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5年配额核发情况公示,制冷剂配额持续趋紧,公司占据三代制冷剂配额龙头位置。制冷剂价格方面,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5年3月31日,制冷剂R22/R32/R134a/R125价格分别为36000/47000/46500/45000元/吨,较2024年1月2日分别上涨84.62%/172.46%/66.07%/62.16%,公司盈利有望大幅提升。
下游空调排产同比增长,支撑制冷剂需求:根据产业在线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增长9.9%,预计6月、7月分别同比提升14.1%和14.3%制冷剂需求有望持续上行。
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24年公司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7亿元,在建工程125项(年内开工36项);包括4kt/a TFE、10kt/aFEP扩建项目、环氧氯丙烷装置技改、有机醇优化提升改造等52个项目建成投用,公司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优势。
投资建议:公司是氟化工行业龙头,规模及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受益于三代制冷剂配额政策的实施以及下游需求的提升,制冷剂供需关系趋紧,行业景气有望长期维持。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6亿元/55.71亿元(原预测值为34.59亿元/46.93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4.66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57元/2.06元/2.40元,对应PE为17.20X/13.07X/11.2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制冷剂配额政策变化的风险;贸易冲突及关税政策变化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7.53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归母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5.89%,归母净利率19.66%,同比+0.39pct。2025Q1公司实现收入6.14亿元,同比下降2.81%;尽管营收略有下滑,但公司净利润实现显著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97亿元,同比增长21.36%,主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01亿元,同比大幅增加,主因持有港股上市公司越疆265.94万股,成本为18.80港元/股。受加征关税及美国需求趋弱影响,我们下调2025-2026年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2025-2026年原预测为7.35/8.44亿元),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9/6.74/7.27亿元,同比12.6%/+10.7%/+7.8%,对应EPS1.43/1.59/1.71元。鉴于海外新增产能已进入爬坡阶段,欧洲等非美市场快速开拓,美国加征关税影响有望逐步弱化,与越疆合作的薯条机器人3.0已进入门店试用阶段,当前股价对应PE为16.2/14.7/13.6倍,维持“买入”评级。
分业务看,欧洲ODM业务贡献新增长,海外销售占比扩大,泰国新产能投产(1)OBM/ODM:2024年公司ODM销售收入为6.98亿元,同比增长15.9%,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增加至25.7%,增量主要来自欧洲大客户的持续下单。(2)内销/外销:2024年公司外销收入为25.79亿元,同比增长7.79%,占主营业务的比重增加至94.9%。海外营销网络方面,公司已完成20个自建仓铺设以及18个代理仓的铺设。目前,英国仓库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法国仓库建设工作,同时不断推进自有品牌在更多国家的落地。泰国生产基地地块二(一期)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正式进入产能爬坡阶段,同时预留地块以满足公司的生产规划及不断增长的海外市场销售需求。
(1)现金分红: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息10.00元,每10股转增4.50股,现金分红金额总计4.25亿元,按当前股价股息率约为4.42%。(2)智能产品:2025年3月薯条机器人3.0版本于美国芝加哥参展,部分连锁客户已进入第二轮门店测试阶段。其他新品方面,冰淇淋机计划于二季度逐步推广量产。
2024年报及2025Q1点评:单季度收入持续回暖,有望借商业航天之东风焕发新生机
事件:4月12日,中国卫星公告,2024年公司营收(51.56亿元,-25.06%),归母净利润(0.28亿元,-82.28%),扣非归母净利润(0.05亿元,-96.67%)。4月30日,中国卫星公告,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4.42亿元,+33.58%),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减少277.33万元)。
2024年,公司营收(51.56亿元,-25.06%)、归母净利润(0.28亿元,-82.28%)、扣非归母净利润(0.05亿元,-96.67%)、毛利率(11.77%,-0.12pcts)以及净利率(-0.59%,-3.06pcts)等主要财务指标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受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等因素影响,公司传统业务的新签订单减少;部分合同因签订时间较晚,导致结算收入有所下降,而备产准备等固定支出正常发生;受业务转型调整、部分产品升级换代、市场竞争激烈等影响,部分子公司本年度发生亏损。此外,公司资产减值损失额(0.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79亿元)同比显著增长,主要原因包括:受部分项目进度推迟未达节点验收条件影响,公司合同资产减值损失额增加;子公司航天智慧因业务转型,前期在政府泛安全领域形成的无形资产已无法为新领域发挥有效作用,基于谨慎性原则,航天智慧对前期形成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
单季度看,2024Q4公司营业收入(34.82亿元,+8.54%)同比有所增长,归母净利润(0.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5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25Q1公司营业收入(4.42亿元,+33.58%)同比再次实现显著增长,主要系商业航天项目的宇航部组件交付量同比增加。
我们认为,尽管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近年来收入和净利润持续承压,但随着公司单季度收入的持续回暖,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有望在2025年逐季度修复。
费用方面,2024年公司主要费用稳中有降。其中,销售费用(0.43亿元,-34.50%)同比下降,主要系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对部分组织机构职能进行了优化;管理费用(3.94亿元,+0.45%)同比持平;财务费用(-0.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26亿元)同比有所增长,主要系利息收入减少所致;研发费用,即费用化研发投入(1.14亿元,-26.68%)同比显著减少,主要系报告期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为资本化的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4.69亿元,+21.25%)持续增长,主要投入的项目包括某通信综合应用系统(一期)等项目,其中,多个重要的资本化研发项目预计在2025年内完成。同时,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217人,+3.49%)进一步提升,研发人员数量占比(38.52%,+4.12pcts)接近四成。2025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Q1研发投入总额(0.19亿元,+58.01%)显著增长。我们判断,随着公司多个研发项目的完成,公司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有望加速产生经济效益,并逐步体现在利润表中。
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51亿元)有所回暖,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同比减少所致。从更具前瞻性的资产负债相关数据看,2024年公司存货(22.42亿元,+19.18%)和合同负债(11.05亿元,+9.50%)均有所增长,2025年Q1存货(25.13亿元,+15.05%)和合同负债(11.27亿元,+3.19%)再次实现增长,我们判断,公司现阶段正处于积极备产阶段,订单有望逐步体现在未来的利润表中。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尽管近年来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持续承压,但2024Q4和2025Q1收入同比有所恢复,存货和合同负债持续增长,伴随着研发投入逐步产生经济效益,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有望在2025年逐季度修复。
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的业务情况如下:
卫星系统研制方面,2024年公司有序推进卫星研制任务,全年成功发射24颗小/微小卫星,包括鹊桥二号中继星、北京三号C星星座、东方慧眼高分01星、阿曼智能遥感卫星等。
宇航部组件制造方面,星载导航产品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空间站配套宇航单机产品按计划交付;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星载荷产品完成组批生产;按计划完成载人月球探测任务TTE芯片流片;完成90余万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
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方面,高通量终端持续稳定批量供货,中星26系统入网终端数量稳定增加;北斗三号民航追踪监视终端通过适航认证,进入国产大飞机选装目录;中标中石油北斗导航能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项目第二期第一批任务;开展内蒙、湖南示范项目售后运维任务。
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方面,国际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完成海外交付;国际遥感项目地面系统顺利交付;中科院海外站项目现场验收测试完成;中标生态环境部“援外气候变化监测系统项目”。
无人机系统集成方面,无人值守无人机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三北防护工程业务化巡检;辽宁省海洋灾害观测能力提升无人机采购项目完成交付验收;云南电网无人机无信号区域卫星自动巡检等项目落地;布局低空物流应用相关产品。
卫星综合运营服务方面,完成140套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完成以“中非合作论坛”“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代表的各类安播保障任务;风四数据广播上行站等综合运营业务运行稳定。
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方面,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空天地”监测能力提升项目顺利验收;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顺利结题验收;西藏多源一站式获取与服务平台顺利竣工验收;哈尔滨沿江泵站及宁波镇海一体化排水项目落地;行业用天、仿真及数字化等卫星应用业务持续开展,多个体系用天软件工程项目落地;数字化医疗建设与运营持续推进。
我们认为,公司在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优势和前瞻性布局优势。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商业航天”,随着多个商业航天政策逐步落地、新建星座建设提速,以航天科技集团为代表的央企也在积极拥抱商业航天,商业航天产业有望迎来长期高景气发展。公司作为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有望借力商业航天的东风焕发新生机。
2025年4月8日,公司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自愿性公告,表示将聚焦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使命责任,围绕提升经营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投资者沟通、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4月12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年度评估报告。2024年以来,公司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有关要求,响应上交所的倡议,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央企控股的上市平台,有望持续响应中央关于持续提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关要求,加强市值管理,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1.公司作为航天五院控股上市公司,在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优势和前瞻性布局优势,同时是国内少有的卫星整星制造的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稀缺性。
2.短期看,资产减值等因素造成的对利润表的短期冲击有望逐步消退;长期看,在商业航天产业长期高景气发展的背景下,公司潜在市场空间依旧广阔,市场关注度有望持续提升。
3.公司作为央企所属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响应中央关于持续提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关要求,加强市值管理,为公司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4.60亿元、60.46亿元和68.0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16亿元及1.88亿元,EPS分别为0.04元、0.10元、0.16元。由于公司是航天产业下游的主机厂,故采用PS估值法,给予目标价31.05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股价分别对应2025-2027年6.72倍、6.07倍及5.40倍PS。
卫星应用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卫星发射节奏不及预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不及预期;公司产品受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或出现进一步下滑;资产减值损失的改善不及预期。
业绩增长稳健,2024年营收、利润创历史新高。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7.55亿元(+14.26%),归母净利润5.53亿元(+13.85%),扣非归母净利润5.44亿元(+17.48%),其中24Q4单季营收7.43亿元(+11.54%),归母净利润1.02亿元(+2.75%),扣非归母净利润0.98亿元(+14.67%),2024年公司在国内集采、国际地缘政治等多重影响下,实现业绩稳健增长,营收、利润创历史新高。2025年一季度营收6.99亿元(+12.75%)归母净利润1.61亿元(+12.18%),扣非归母净利润1.61亿元(+14.20%),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国内业务基本持平,海外业务增速亮眼。分地区看,公司2024年国内市场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2.1%,主要受到河北等多省市止血夹、扩张球囊、注射针等产品集采的影响;国际市场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0.4%,海外营收占比接近50%,利润贡献接近40%,海外业务维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外渠道的持续扩张以及自有品牌的推广。
持续拓展欧洲渠道,推进海外产能建设。2024年,公司启动对西班牙公司Creo Medical S.L.U.51%股权的收购,并于2025年初完成交割,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渠道建设。供应链安全方面,泰国生产基地于2025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年底前投产,将成为支撑公司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产制造基地。
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毛利率明显提升。2024年公司毛利率67.65%(+3.15pp),毛利率提升主要受益于海外销售占比提升以及降本措施的持续推进。销售费用率23.46%(-0.29pp),管理费用率13.39%(-0.25pp),研发费用率6.33%(+0.07pp),财务费用率-1.80%(+1.42pp),四费率41.36%(+0.96pp),销售、管理费用率呈下降趋势。
2024年全年收入下滑,四季度收入、利润环比改善。2024年全年营收20.18亿元(-15.1%),归母净利润0.74亿元(-81.34%),扣非归母净利润0.24亿元(-93.02%),利润下滑主要系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订单价格下降。其中四季度单季度营收6.83亿元(-13.4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44亿元(+108.06%),单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1.37亿元(+417.60%)。
分地区看:海外订单金额呈现增长态势。2024年公司国内收入15.79亿元,同比下降12.15%,占总收入比重为78.25%;海外收入4.39亿元,同比下降24.16%,海外收入下降主要系收入确认时间点原因(圣诞节和元旦节导致确认节奏延缓)。24年公司成立国际业务部并招聘专职BD,国际业务新签订单实现双位数增长。
持续推进一体化布局,做大做强业务链条上下游板块。分业务来看,公司2024年各业务板块收入情况如下:1)非临床业务:实现收入19.17亿元,同比-16.96%,主要系市场竞争加剧;2)临床业务:实现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57.58%,主要由于公司积极拓展临床市场;3)实验模型研究:公司打造了多种基因编辑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目前已对市场铺开,服务企业与高校非临床研究,实验模型研究实现收入0.01亿元,该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销售尚不稳定。公司借助非临床业务的项目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业务链条上下游板块。
在手订单充沛,产能及人员的扩充为订单执行提供保障。截至2024年末,公司整体在手订单金额约22亿元,产能及人员的扩充为订单执行提供保障:1)产能方面:苏州昭衍II期20,000平方米的设施将陆续投入使用,苏州配套设施22,000平方米的配套设施已经完工并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广州设施目前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广西玮美与配套实验室建设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2)人员方面: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2652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相较于2023年末同比提升。
风险提示: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投资建议:2024年四季度公司收入、利润环比改善,维持“优于大市”评级。公司净利润受到实验猴价格波动的影响大,考虑到实验猴价格的止跌回稳,略微上调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3.30/3.81/4.13亿元(原2025/2026年3.00/3.35亿元),同比增速345.70%/15.36%/8.46%,当前股价对应PE=35.4/30.7/28.3x。
一季度营收同比提升,大客户销量短期承压影响业绩释放。拓普集团2024年营收266.0亿元,同比+35.0%,归母净利润30.0亿元,同比+38.9%,扣非净利润27.3亿元,同比+35.0%;25Q1拓普集团实现营收57.7亿元,同比+1.4%,环比-20.4%(特斯拉25Q1销量33.7万辆,同比-13%;问界销量4.5万辆,同比-46%),归母净利润5.7亿元,同比-11.6%,环比-26.2%,扣非净利润4.9亿元,同比-18.4%,环比-31.0%。
研发投入持续,静待公司业绩回暖。费用层面,25Q1拓普集团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3.3%/5.9%,同比分别-0.2/+0.6/+1.4pct,环比分别+0.6/+1.2/+0.9pct,其中研发费用有所提升预计主要系公司新产品(机器人、汽车电子相关)和新技术的持续投入;25Q1拓普集团毛利率为19.9%,同比-2.5pct,环比+0.1pct,预计主要系产品结构变化、规模效应缩窄、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所致;25Q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8.9亿元(24Q1为5.8亿元);25Q1拓普集团净利率9.9%,同比-1.5pct,环比-0.7pct;展望Q2,特斯拉、赛力斯、吉利、理想、小米等销量有望持续向上带来业绩增量,热管理、汽车电子、底盘等业务持续放量,叠加公司执行器业务的兑现,有望驱动公司业绩边际上行。
优质客户的深度绑定以及新产品的陆续量产带来中长期业绩确定性。展望后续,车端为拓普基本盘,公司平台化战略+Tier0.5模式持续推进,与赛力斯、理想、奇瑞、小米、吉利、斯特兰迪斯、宝马、奔驰等车企深化合作+提升配套金额,有望带来稳定的增长动力;产能方面,公司继续实施产能布局与建设,杭州湾八期、九期及济南、河南、墨西哥等工厂建设持续推进;中机器人方面,公司与客户从直线和旋转执行器开始布局(24年电驱系统营收1343万元,同比+624%),且开始研发灵巧手电机等产品,已经多次向客户送样,项目进展迅速。公司还积极布局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足部减震器、电子柔性皮肤等,看好公司逐步打造成机器人领域平台型供应商。
投资建议: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标的,维持“优于大市”评级。考虑到核心客户的销量波动和行业的竞争加剧,下调盈利预测并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25/26/27年拓普集团归母净利润为35.4/44.2/54.1(原预测25/26年38.8/47.9亿元),对应EPS为2.04/2.55/3.11元(原预测25/26年2.30/2.84亿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5Q1量增价减,扣非利润大幅增长。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8.2亿元,同比+8.8%,实现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32.8%。公司一季度新签订单70.5亿元,同比+1.3%,钢结构产量104.9万吨,同比+14.3%,展现良好的复苏态势;受钢价持续下探影响,公司一季度毛利率10.0%,较上年同期下降0.6pct,毛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0%。一季度业绩下滑主要受政府补助确认同比减少影响,包含政府补助的“其他收入”确认0.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9亿元,公司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31.3%。
2024年全年业绩承压。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1亿元,同比-8.6%,实现归母净利润7.72亿元,同比-34.5%。收入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1)下游需求疲软,钢结构产品价格持续下行;2)产量增速放缓,员工规模增长导致人效下降;3)应收账款规模增加导致减值增加。
2024年产销增速放缓,钢价持续下行挤压利润。2024年公司新签订单283亿元,同比-4.8%,钢结构产品产量451.1万吨,同比+0.5%,销量433.4万吨,同比+1.8%,公司产能已提升至520万吨,但由于下游需求不足,产销量增速明显放缓。从单吨指标看,2024年型钢均价3814元/吨,较上年下降298元/吨,公司钢结构单吨成本4277元/吨,较上年下降384元/吨,公司钢结构单吨收入4964元/吨,较上年下降566元/吨,单吨毛利下降103元/吨。由于年内钢价持续下行,公司在手存货平均价格持续高于市场价,导致盈利能力下降,2024年毛利率10.33%,较上年下降0.8pct。
经营性现金流减少,资本开支下降。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5.7亿元,同比-47.8%,收现比/付现比分别为97.1%/88.9%,同比-2.8%/+1.0%,受公司下游客户财务压力增大影响,公司回款速度有所放缓,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减少。2024年公司资本开支13.3亿元,同比-20.8%,连续两年下降,预计未来新增产能投资将持续减少。
投资建议: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优于大市”评级。公司收入和利润受于下游制造业建设需求和钢价影响较大,尽管短期来看这两大因素仍面临较大的压力,但公司钢结构龙头优势稳固,规模优势明显,持续加大智能化投入,通过智能焊接成功实现降本,市场份额的提升空间仍然广阔。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生产经营显现回暖迹象,预期公司业绩将实现筑底回升,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9.3/10.2/11.4亿元,对应PE为14.1/12.9/11.5X。
风险提示:原材料钢材价格波动风险、用工风险、技术开发不及预期风险、融资成本上行风险等。
29日晚,公司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3.75亿元(同比+18.80%)、归母净利润为0.41亿元(同比+54.17%)。3月27日晚,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5.01亿元(同比+21.22%)、归母净利润为1.60亿元(同比-18.48%)。
公司营业收入持续成长,2025年利润端看到修复。2024年以来,受益于下游需求企稳及可转债募投项目新扩产能逐步释放,公司出货量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21%。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原因为(1)可转债募投项目扩产导致2024年新增设备折旧摊提等固定成本提高,同时设备折旧摊提进度阶段性领先于实际产能爬坡进度,产能利用率略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致使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4.83个百分点,下滑至22.34%;(2)显示驱动芯片产业转移效应持续深化,境内外细分领域封测厂商竞争加剧,封测业务价格有所下滑;(3)2024年公司使用自筹资金先行投资可转债募投项目,借款利息有所增加,且可转债发行完成后因计提利息进一步增加财务费用,对公司盈利水平造成一定影响。但是,2025Q1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回升,毛利率达23.96%,较2024年全年提升2.16个百分点,据此我们认为公司盈利能力未来有望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得以修复。国补等因素推动下,行业景气度回升。2024年下半年国家陆续发布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国补”政策,带动消费电子整体景气度转暖,从而推动产业链上游显示面板及显示驱动芯片需求企稳,特别是应用于大尺寸面板的COF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呈现较为显著的触底反弹态势。2025年1月,“国补”政策补贴范围拓展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品类,消费电子景气度复苏趋势有望进一步延续,且有利于AMOLED显示面板及对应高阶显示驱动芯片产品渗透率持续提升。
维持“买入”评级。受益于公司产能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持续优化等因素,我们调整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99/2.41/2.90亿元,对应PE分别为42/35/29倍。
事件: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9.89亿元,同比+2.98%,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1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7亿元,同比+17%。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8亿元,同比+31%;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2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36%。
充分受益船舶行情高景气,一季度营收增长迅速。2024年,公司承接订单18.53万吨,其中船用锚链及附件订单16.18万吨,系泊链订单2.35万吨。我们认为公司在系泊链领域优势明显,未来随着海上风电发展,业绩逐步释放。
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2025Q1公司毛利率为27.99%,同比有所提升。费用率方面,2025Q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52%/5.61%/4.79%,整体费用率控制较为良好。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公司规模效应的提升,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新玉米品种助力开拓黄淮海市场,25年有望持续稳健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公司持续加大黄淮海区域开拓,销售不断提升,我们上调2025年及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0.91/1.03/1.17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0.69/0.77亿元),同比+10%/+14%/+13%,对应PE为25/22/19倍,维持“增持”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6.7%);归母净利润1亿元(-15.9%)。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0.66亿元(-11.2%);归母净利润0.11亿元(-55.7%)。24年业绩略有承压,后续看一次性耗材放量。
设备同比有所下滑,耗材同比稳步增长。手术动力装置设备、新产品设备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招标滞后,同比收入下滑较多,但公司手术动力耗材实现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5.69%。随着公司微创外科医疗器械产品的快速丰富,产品品类、质量、功能性能、临床适用性、成本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及微创手术及耗材一次性化使用习惯的进一步普及,同时公司产品进口替代的效应进一步得到凸显,24年公司手术动力耗材实现稳步增长。旋切活检针受集采影响,耗材同期收入小幅下降,但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耗材同比增长明显,增速超40%。此外,公司能量手术设备超声骨刀耗材、等离子设备耗材、高频手术设备耗材均增长明显。其中公司等离子产品耗材实现收入零突破,能量手术设备已逐渐被市场接受,公司“微创手术工具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布局进一步完善。
手术动力装置行业2022年国内市场规模为72亿元,一次性耗材使用有望逐步替代重复性耗材。一次性耗材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具有更安全、更精准的优势,目前在国外市场一次性耗材的使用远高于重复性耗材。未来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学术推广以及医疗收费目录的工作不断推进,国内手术动力装置行业一次性耗材替代重复性耗材的趋势不断凸显。重复性耗材使用次数在几十次到上百次不等,随着一次性化进程不断推进,企业收入有较大增长空间。
公司为国产手术动力装置龙头,持续拓展内窥镜、能量手术设备等领域,致力打造成为外科手术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2024年度研发成果显著,成功获批超声软组织手术设备等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在软性内窥镜领域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突破。在这一关键进程中,公司通过组建专业精湛的专项技术团队,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多维度协同创新,全面攻克了电子消化道软性内窥镜的核心技术瓶颈,目前产品注册工作已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手术动力装置国内龙头企业,在传统科室如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在整机装机不断拓展的带动下,一次性耗材预计将替代重复性耗材,此外在乳腺外科领域公司凭借首个国内乳腺活检产品预计将逐渐实现进口替代,叠加内窥镜、超声骨刀等创新产品的持续放量,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6.9%。首次覆盖,给予“持有”评级。
风险提示:手术动力装置整机装机进度或不及预期;一次性耗材替代重复性耗材使用进步或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公司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287.7亿元,同比下降13.9%,归母净利润3.46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比均扭亏为盈;2025Q1,公司实现收入68.6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归母净利润1.34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63亿元,同比均扭亏为盈。2025年3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64.4%,较2023年末下降1.87个百分点。
2025年生猪出栏量有望达到800万头,3月完全成本降至12.9元2024年,公司生猪出栏量640.46万头,同比增长5.9%,育肥猪出栏占比约85%,头均创利175元;其中,控股公司出栏量359.47万头,占比约56%;参股公司出栏281万头,占比约44%,部分区域如东北、
正能、华东等头均创利超300元。2025Q1,公司生猪出栏量约184万头,同比增长26.7%;一季末,公司生猪总存栏约420万头,剔除能繁及后备母猪35万头,未来半年公司可供出栏生猪约385万头;3月公司出栏量已经达到66.9万头,Q4出栏旺季月均出栏量有望超过3月出栏量,2025年公司全年生猪出栏量有望达到800万头左右。
2024年以来,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持续回落,12月已低于14元/公斤,2025年3月进一步降至12.9元/公斤,参股公司(如东北平台)更是降至12.1元/公斤。成本下降的原因,除原料成本下降,还包括①近2-3年,公司持续进行品种改良、品种替换,效果逐渐显现,料肉比明显改善;②通过加强猪舍环境控制,公司生物安全防控能力有很大提升,猪苗存活率较明显改善;③产能利用率提升;④育肥猪成活率改善。
2024年饲料外销量同比下降7.6%,2025Q1同比基本持平2024年,公司饲料外销量540.55万吨,同比下降7.6%。其中,猪料外销量427.6万吨,同比减少8.2%;反刍料外销量60.28万吨,整体保持平稳;水产料外销量22.74万吨,同比减少29.9%,主要是因为持续性战略调整,聚焦高端特种水产饲料,调减普水料销量,毛利率同比上升;禽料外销量29.41万吨,同比增长54.5%。2025Q1,公司饲料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生猪出栏量800万头、880万头、968万头,同比增长25%、10%、10%,实现收入292.57亿元、301.39亿元、309.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0%、2.6%,对应归母净利7.55亿元、7.25亿元、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4%、-4.0%、31.1%,归母净利润前值2025年8.47亿元、2026年10.69亿元,本次调整的原因是,修正了2025-2026年猪价、生猪出栏量、养殖成本、饲料销量及种子销量预期,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不变。
深度报告:业内稀缺跨领域物流方案提供商,AMHS业务构筑第二成长曲线)业内稀缺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领军企业,下游优质客户增厚公司业绩弹性。公司长期聚焦服务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消费品和半导体等重点行业,为众多行业龙头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一体化制造业物流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电子信息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占总营收比重为96.1%。下游客户方面,公司长期服务于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企业客户。并打造“产品-运营-客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客户粘性较强,助力公司巩固和拓展市场份额,实现持续稳健发展,2020-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为11.3%。优质客户为公司业绩提供弹性支撑,公司主要客户联想集团FY2025Q1-3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实现营收38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4%。
具备复制业务核心能力,经营韧性较强。2023年12月,公司与重庆瑞驰签订增资协议,布局新能源商用车供应链赛道,公司通过复制核心能力实现横向业务扩张,有效对冲业务风险。2024年公司新能源L客户业务收入同比减少4.3亿元,虽然24年公司新增新能源汽车客户S(重庆)和V(安徽)的业务有效缓和了部分营收下滑压力,但公司整体业绩仍小幅承压。营收方面,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9.74%,在扣除L客户因素之后,物流服务板块营收保持增长,凸显公司的经营韧性;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5.11%和18.64%,分别较2023年全年提升2.46pct和2.47pct,实现向上修复。
布局半导体AMHS业务,构筑公司第二增长极。公司长期重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拥有十余年丰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生产和运营经验。1)公司收购昆山盟立,布局半导体AMHS业务。2023年12月,公司收购整合昆山盟立,业务拓展至物流机器人与设备制造领域,增强公司在物流装备自动化领域的综合实力,2024年公司半导体物流装备及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1.4亿元,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2)AMHS
市场空间广阔,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AMHS系统已成为芯片厂晶圆的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极大地提升了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和整体生产效率。据集微网数据,2023年AMHS国产化率仅5%。赛迪顾问预计2025年全球和中国大陆地区AMHS市场规模分别为39.2亿美元和81.5亿元。
投资建议:公司为业内稀缺跨行业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综合物流服务业务基本盘稳固,半导体物流装备及自动化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18.3/20.1/22.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3.8/4.2亿元,EPS分别为1.44/1.64/1.8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5/13/12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制造业行业下行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
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3.93%,毛利率为31.05%,同比增加8.49pct,业绩明显提升。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33.93%,公司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制品业务收入增长带动公司营收增长。同时Q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74.27万元,同比减少1192.96万,目前公司处于投入期,受客户需求季节性波动,短期盈利受到一定影响。公司1Q25毛利率为31.05%,同比减少9.34pct,环比减少1.33pct,主要是由于前期为了满足客户扩大的产能需求而新增的人力投入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产品单位成本有所增加,毛利率水平发生波动。
公司积极布局3D打印等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D打印以“复杂结构自由成型”为核心优势,可突破传统减材或等材工艺的限制,实现如内部镂空、多孔晶格、异形曲面等复杂结构,通过算法生成最优力学结构。根据CCID统计的数据,2021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达到261.5亿元,同比增长了34.1%。近两年来,不少消费级的3D打印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预计2023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在AI浪潮的推动下,终端设备轻量化、集成化、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公司将持续加大对钛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应用及3D打印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顺应人工智能向终端加速渗透的趋势以及市场的变化,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做技术储备。
公司稳步推进新增产能落地,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基于客户需求推动及未来发展需要,公司在现有产能高效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海内外新增产能落地,为湖南长沙工厂以及越南工厂投产前期准备工作。目前,两个工厂均已通过部分目标客户的审核,部分目标客户已经完成场地审核工作进入分批投产阶段。贴近市场、分散风险的产能布局有利于公司后续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效应中受益。
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是MIM行业后起之秀,业绩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90,1.40和1.97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2)扩产进度不达预期(3)技术迭代风险。
1Q25收入环比增加,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环比收窄。公司主要以存储颗粒为原材料进行存储模组产品的开发,产品包括嵌入式存储、固态硬盘(SSD)、内存条及移动存储(U盘、存储卡)。24年存储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受存储价格回落影响4Q24上游厂商再次减产,存储价格于1Q25触底,预计25年存储价格有望温和复苏。在此背景下:公司1Q25实现营收42.56亿元(YoY-4.41%,QoQ+1.45%),扣非归母净利润-2.02亿元(YoY-155.64%,QoQ+38.82%),毛利率10.35%(YoY-14.04pct,QoQ-0.81pct)。
企业级存储业务加速提升,成为重要增长极。24年公司企业级存储收入达9.2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6.30%。目前公司已覆盖480GB至7.68TB主流容量的多款高速eSSD产品,具备“eSSD+RDIMM”的规模供应能力,覆盖互联网、服务器、运营商、金融等领域客户。自主研发的PCIeSSD与SATASSD系列已完成与鲲鹏、海光、龙芯等多个国产CPU平台服务器的兼容性适配。随AI推动国内云服务厂商资本开支增加,公司1Q25企业级存储实现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海外业务整合顺利,Lexar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巴西控股子公司Zilia整合顺利推进,公司通过技术、品牌与资源赋能,Zilia拓展了SSD、UFS、DDR5等中高端产品线延续增长趋势,同比增长45%。国际高端消费类存储品牌Lexar(雷克沙)24年全球销售收入达35.25亿元,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全球影响力持续攀升,1Q25同比增长近21%。
自研芯片持续突破,逐步打开中高端存储应用市场。24年公司成功流片首批UFS自研主控芯片(WM7400/WM7300/WM7200),其中WM7400主控的UFS4.1产品性能优于市场主流产品,有助于公司未来在中高端嵌入式产品中加速突破;此前公司已有三款自研主控芯片累计出货超3000万颗。同时,公司持续投入SLC NAND Flash等小容量存储芯片设计,累计出货量已超1亿颗,与现有产品线形成协同效应。
投资建议:由于存储价格下跌,公司资产减值损失高于我们此前预期,毛利率低于此前预期,基于公司24年与25年一季度情况,上调研发费用,下调利润预期,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为5.3/8.4/10.1亿元(前值25-26年10.7/11.4亿元),对应PE分别为61/39/32倍,我们看好公司中长期全球业务布局与企业级产品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Q25营收同比增长35.4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67%。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实现营收21.73亿元(YoY+35.40%),归母净利润3.13亿元(YoY+25.67%),扣非归母净利润2.98亿元(YoY+13.44%)。综合毛利率达到41.54%(QoQ+2.28pp),研发投入6.87亿元(YoY+90.53%)。公司针对先进逻辑和存储制造中关键刻蚀工艺的高端产品新增付运量显著提升,先进逻辑中段关键刻蚀工艺和先进存储超高深宽比刻蚀工艺实现量产。期末公司合同负债达30.67亿元,存货达74.48亿元,显示公司在手订单饱满。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4.73%,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51%。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90.65亿元(YoY+44.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6亿元(YoY-9.53%),扣非归母净利润13.88亿元(YoY+16.51%),综合毛利率41.06%(YoY-4.77pp)。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系公司显著加大研发投入以及2023年同期出售部分拓荆科技股票产生投资收益所致。分产品看,公司刻蚀设备实现收入72.77亿元(YoY+54.72%);MOCVD设备实现收入3.79亿元;新品薄膜沉积设备实现首台销售,贡献营收1.56亿元,LPCVD设备累计出货量突破150个反应台,24年获得4.76亿元批量订单。同时,公司实现6种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与交付,钨系列产品全部通过关键存储客户端量产验证,取得批量订单。
在研六大类超二十款新设备,提升产品覆盖面。伴随公司薄膜沉积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同步推进多款金属薄膜气相设备、新一代等离子体源的PECVD设备的开发,布局制造MEMS的深硅刻蚀设备,先进封装Chiplet所需的TSV刻蚀设备和PVD设备等。此外,公司先进锗硅EPI设备顺利进入客户端量产验证阶段,已完成多家先进逻辑器件与MTM器件(包括MEMS和传感器、CIS、功率以及射频器件的超越摩尔器件)客户的工艺验证。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南昌(14万平米)和临港(18万平米)生产研发基地已投产,2024年分别实现产值约61亿元和85亿元。
投资建议:国内半导体先进工艺设备公司,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由于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持续旺盛,且公司不断增加刻蚀、薄膜等领域覆盖度提升份额,未来营收规模效应有望逐步体现。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118.96/151.32/193.33亿元(25-26年前值114.67/149.59亿元),归母净利润22.32/31.38/39.86亿元(25-26年前值22.03/31.82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3/37/28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晶圆制造产能扩充不及预期风险,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风险,国际关系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等。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38.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72亿元,同比增长44.11%;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60亿元,同比增长43.18%。
2025年一季度公司境内外收入增速明显增长。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第一季度境内业务收入0.96亿元,环比增长48.79%,同比增长43.03%;境内毛利率51.51%,同比提升7.10%、环比提升15.87%。2025年第一季度境外业务收入1.70亿元,同比增长35.48%,主要来自于美国呼吸机市场库存出清,基本恢复稳态;境外毛利率48.47%,其中美国市场毛利率环比提升4.56%。我们认为公司国内外经营稳定向好。
公司名称由“怡和嘉业”更名为“瑞迈特”。公司已启动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事项,将公司名称由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瑞迈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怡和嘉业变更为瑞迈特。我们认为瑞迈特品牌在国内患者群体中已经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变更证券简称后,将实现公司证券简称与产品品牌的一致,减少消费者及投资者的认知混淆,在资本市场品牌加持下,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渗透率和影响力。
公司正关注脑机技术与现有产品的结合潜力。公司呼吸机、睡眠仪等设备的使用场景与脑机接口技术具有适配性,有望成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方向,公司将持续重视相关技术研发。公司与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强脑科技是全球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中的领先企业,在脑电信号采集与信号解析上具有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公司呼吸机、睡眠仪在场景上具有适配性,是很好的功能提升方向,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对公司产品的功能提升值得期待。
目前公司美国市场销售恢复正常,25年美国市场业务有望快速增长,同时后续新产品也有望贡献销量。基于公司经营情况的改善,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端分别为10.82亿元、12.93亿元和15.44亿元,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8.3%、19.5%和19.4%,归母净利润预计2025年-2027年分别为2.79亿元、3.42亿元和4.2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79.4%,22.7%和24.0%。公司2025-2027年对应PE分别为25.7倍、20.9倍和16.9倍,对应PEG分别为0.32、0.92和0.70。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在呼吸机领域的发展前景,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1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21.75%,实现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41.6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25.04%。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30.40%,实现归母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148.2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53.80%。
2024年营收及业绩快速增长,2025Q1增长进一步提速。营收端,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21.75%,其中2024Q4营收为2.12亿元,同比增长39.44%。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30.40%。业绩端,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41.67%,其中2024Q4归母净利润为0.22亿元,同比增长849.63%。2025Q1,实现归母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148.29%。
2025Q1费用管控成效显著、归母净利率显著提升。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0.12pct至33.72%,2025Q1毛利率同比提升0.46pct至38.83%。费用率方面,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合计下滑0.95pct至11.79%,主因研发费用率同比下滑0.69pct至3.64%。2025Q1,公司期间费用率合计下滑4.04pct至7.98%,主因管理费用率下滑2.64pct至4.82%、销售费用率下滑0.90pct至1.40%。综合影响下,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率为18.47%,同比提升2.60pct,2025Q1,公司归母净利润率为26.92%,同比提升12.78pct。存货方面,截至2024年末,公司存货2.90亿元,同比增长34.39%,存货周转天数137天,同比减少20天。经营现金流方面,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57元,同比下降34.59%,主因订单增长推动原材料采购增长所致;2025Q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13亿元,同比下降62.30%。
2024年,受益于海外子公司越南大自然、柬埔寨美御等子公司的产能释放、自动化生产升级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公司营收及业绩均实现快速增长,新品类保温箱明显放量且盈利能力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91、2.47和3.13元,4月30日收盘价对应公司2025-2027年PE为13.6、10.5、8.3倍,维持“买入-B”评级。
2024年公司获得7项新兽药注册证书,其中,猪用疫苗有国家一类新药“猪丁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CH-H-2014株)”,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杆状病毒、猪肺炎支原体二联灭活疫苗,猪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HB-98株,悬浮培养),猪瘟活疫苗(C株,ST细胞悬浮培养)5项;禽用疫苗方面,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H9亚型)四联灭活疫苗通过新兽药注册产品复核检验;宠物用产品方面,猫鼻气管炎活疫苗(WH-R株)提交临床试验申请,犬、猫狂犬病灭活疫苗(SAD-tOG株)获得临床批件;反刍动物疫苗方面,公司正在研制牛羊呼吸道疾病多联多价基因工程疫苗、梭菌类多联多价亚单位疫苗、腹泻系统疾病多联多价疫苗等产品。未来多款疫苗新品的推出有望持续贡献业绩增量。
2024年利润端增速亮眼。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2.64亿元(+3.32%),归母净利润3.85亿元(+94.14%),扣非归母净利润3.16亿元(+66.89%),其中24Q4单季营收11.38亿元(+24.04%),归母净利润0.78亿元(+176.10%。